入戶廣州還可以“醬紫”?德誠帶您來看看。
2020年12月25日,廣州發(fā)布放寬“雙一流”高校大學本科
學歷人才入戶社保年限的通知提到,“雙一流”高校大學本科學歷或者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,無需半年連續(xù)社保,只要有廣州社保記錄,就可以直接落戶。
自此,雙一流大學的學子們在廣州落戶,再無半點阻礙......
一、雙一流大學是個啥概念?一共有多少所?
雙一流這個說法一共分為兩部分,一流大學建設高校,以及一流學科建設高校,根據(jù)統(tǒng)計,截至2020年,前者42所,后者95所,所以一共就是137所“雙一流”大學。
這些學校,就是中國高等教育進一步發(fā)展的基石+引擎,哪里的數(shù)量占優(yōu),那自產(chǎn)以及吸引人才的強度也就越大。
但偏偏,廣東全省在這一方面,不太給力。
整體數(shù)量上看,31個省市自治區(qū)中只能排第8,細看各個大學在國內(nèi)的影響力也不算很高,就中山大學名氣還算大點,這與廣東常年全國經(jīng)濟第一的地位,非常不符,直接被一直排第二的江蘇(15所)吊著打。
我們常說,再窮不能窮教育,廣東富得很,教育卻沒見漲,很是突兀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2020年各省吸引高校畢業(yè)生的數(shù)量上,北京第一,江蘇第二,廣東只能排第三。
這個現(xiàn)象勉強是可以解釋的,北京江蘇本地高校眾多,愿意留下的也多,因此對比高等教育薄弱的廣東來說,是占了很大便宜的,而且根據(jù)2019年清華畢業(yè)生流向來看,廣東吸納了其中的四分之一,甚至比上海還多那么一丁點。
但是問題也出在這里,清華再好,一年產(chǎn)出也就這么點,和本地知名高校眾多的省份比那叫杯水車薪,而且集全省之力也不過堪堪超過上海一個市,那它所擁有的兩個一線單拎出來顯然是不夠上海打的。
更不要提如果說到真正的高端人才,也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杰出青年學者等人員的數(shù)量,廣東遠遠落后于北上江蘇三地。
當然,對于廣州來說,最慘的莫過于,到頭來,它的吸引力還小于深圳......
自產(chǎn)不給力,就靠雙一線和知名企業(yè)拉人,結果到了省內(nèi)分配時,還是深圳占大頭,這對于“粵A”來說,不僅僅是掉面子的問題。
因此于情于理,廣州遲早都是要加大人才引進數(shù)量的,這次針對雙一流大學畢業(yè)生的零門檻,就是體現(xiàn)之一。
二、搶在年底放寬落戶條件,并且自印發(fā)之日起就實施,廣州看起來,有點急!
2020年對于廣州來說,并不算很順。
最明顯的一點就是,GDP讓重慶給超了。雖然很多視頻網(wǎng)站上那段時間會有很多廣州人拍的短視頻顯示“我們并不在乎這一點,超不超無所謂我們過自己的日子”的心態(tài),各路媒體,包括我們,也會說一說廣州和重慶還是存在實質(zhì)性差距的,GDP并不代表一切。
然而這些都不是借口,超了就是超了,我們不在乎,當?shù)卣诤跹?,這不實錘了廣州就是四個一線里最拉胯的嗎?!而且和深圳的差距還在擴大,首位度急需提高,換誰誰不急......
放寬落戶條件的好處除了單純增加人口外,還是很多的。
首先廣東的科研成果近幾年收獲頗豐,在缺乏強力高校獨立研發(fā)的情況下,主要的形式就是通過和企業(yè)合作完成,這其中就需要大量的外來高學歷人才的參與,這一點在深圳非常明顯。
那對廣州來說也一樣,雖然它有資源,但是相比其他大城市,比如北上南京等地,那也沒剩多少了。因此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也是極大。
其次,廣州在大灣區(qū)的建設中扮演核心角色,10月10日時,經(jīng)高層批準,中國證監(jiān)會決定成立廣州期貨交易所籌備組,開始廣州期貨交易所的籌建工作,這意味著廣州將在未來擔負更加多元化的角色,所需要的人才在原有的基礎上也要進行拓展,那提前儲備顯然比建設完成然后才開始招募人才要強。
近期廣州房價漲了,這會兒放人進來,還可以順勢再刺激一波......
如果還想獲得更多
入戶廣州的資訊,歡迎隨時聯(lián)系德誠入戶,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!